个案概念化 | 心理动力学流派
个案概念化是什么?
个案概念化是什么?
“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症状,深层原因,发展机制和干预方式的理解,这种理解 通常建立在某种治疗流派或者某种理论的基础上 (Kuyken, Padesky & Dudley, 2008, p.759)。”
个案概念化的意义是什么?
(Kuyken, Padesky & Dudley, 2008, p.759)
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
如何形成动力学评估:主要尝试理解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是什么,有多严重,怎么开始出现的,这个心理问题又是怎么为ta服务的。
🔵自我心理学取向:自我的特征
🔸主要了解某些关键的自我功能
现实检验能力怎么样?有能力区分内部和外部世界吗?是否有幻觉/错觉?现实检验能力是不是只在结构化环境里完好?冲动控制能力怎么样?能恰当地预计行为后果吗?
🔸问题归因的方式:外归因
-来访者将问题视为起源于内部的还是责怪他人?
-来访者有整合信息,将他们的联系反应为探索症状和内在困难的能力吗?是否非黑即白?
🔸防御机制
-来访者的欲望是些什么?来访者无意识想要什么?ta害怕什么?害怕时做什么?
-关注驱力及自我对驱力的反应:正在表达什么愿望?愿望与意识的关系怎样?幻想是什么?它是怎么反应愿望、防御和现实之间的妥协的?防御有多适应?防御无效的焦虑/内疚?
🔸自我与超我的关系:
超我对自我是僵化无情的、还是弹性和谐的?来访者信奉现实的理想,还是被不可达到的幻想目标所驱动?是否有反社会倾向?
🔵客体关系取向:内在客体关系
🔸从三方面信息:童年关系、与咨询师之间的真实及移情关系、咨访关系以外的当前关系,了解来访者在家庭系统和社会系统中的位置。
🔸来访者的家庭关系如何影响来访者发展出ta的临床表现?
🔸可由人际关系推知内在客体关系。哪种旧的客体关系正在重复?来访者扮演什么角色?别人的角色?举动和过去一样吗?和ta希望在父母眼中的的样子比?和他们希望的一样吗?哪种早期的被动体验现在正在主动重复?
🔸客体关系的成熟程度:
-来访者认为别人是好坏并存的整个客体?还是要么理想化他人、要么贬低他人?
-来访者认为别人是用来满足需要的部分客体,而不是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的分离个体?客体恒久性如何?
🔵自体心理学取向:自体的发展
🔸耐久性和聚合性
需要别人持续不断的肯定吗?如何对待失误、失败、挫折?
🔸自体客体的成熟度
来访者的自体客体需要是否在有长期承诺为基础的成熟关系中满足?
🔸自尊、自身连续性
不管外部环境怎样,来访者都一样吗?还是有广泛的认同混乱?身体边界完整吗?还是定期自我刺激以知身体边界?意识和身体总是相连的吗?还是有人格解体或者解离体验?
推荐阅读:
心理学考研经验&资料分享
心理学科普&心理自助手册
读书分享&思考
家庭教育知识